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,初夏的高赛村百年古码头,百年王家畈学堂,百亩果蔬基地以生态为底、以产业为骨、以文化为魂,勾勒出一幅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乡村振兴实景画。
生态绿:激活山水资源的“绿色引擎”
淦河高赛段潺潺流淌,百年古码头经修缮后重焕生机。新砌的石阶与古树浓荫相映成趣,涨水时石墩隐于碧波,布谷鸟鸣与流水声交织成曲,俨然都市人向往的“秘境仙踪”。
河岸200亩蔬菜大棚错落有致,千禧果缀满枝头,水果黄瓜垂挂藤蔓,香瓜地里村民熟练地打理瓜藤,一幅“瓜果飘香绿满畦”的田园画卷扑面而来。
“这是老咸宁茶麻古道一个原码头,桂花,马桥等地的好茶叶等农特产品在这里上船,经斧头湖入长江去武汉,生意繁荣得很啦。”一个做农活经过的王老爹骄傲地讲,这里不仅是生态氧吧,更成为温泉城区10分钟车程内的“休闲后花园”,每日吸引数百名游客前来纳凉、采摘。
产业金:铺就富民增收的“金色路径”
在淦河两岸,高赛村新建的200亩蔬菜大棚里,千禧果,水果黄瓜,南瓜等长势正旺,一派瓜果飘香的景象。
在香瓜地里,68岁的村民潘金英麻利地掐去多余的瓜丝,引导瓜藤爬上一条条垂带。
“村里统一投入基建、提供种苗肥料,农户负责日常管理,收益按四六分成,让撂荒地生金,两全其美。”潘金英一边忙碌一边算起增收账,不用自己投本钱,管理得好还能拿提成,周末游客一来,瓜果抢着买。
原来,在党建引领下,高赛村党总支通过“土地流转+大棚种植+游客采摘”的模式,让荒地变身“聚宝盆”。为激发村民投入产业振兴热情,镇政府按每亩1000元的补助政策,激活了土地潜能,也让村民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抱团发展”。
眼下,种下的薰衣草与向日葵将沿进村路绽放,为产业基地再添“金色颜值”,采摘经济与观光农业同频共振。
文化红:厚植乡村振兴的“红色基因”
离瓜果基地不到500米,一幢墙体斑驳的欧式王家畈学堂跃然眼前。这百年王家畈学堂历经沧桑,留存着几代人的记忆。
从田地干活回来的村民王永汉指着学堂介绍:“我和92岁舅舅在这里启蒙读过书呢,前2年政府出资村民投劳将快倒的学堂合力修缮,如今成为孩子们常光顾的农家书屋。”
走进变身“农家书屋”的学堂,木板楼梯及木桌椅勾起人们的乡愁记忆。书架上农耕书籍与儿童绘本并存,放学后孩子们光顾书屋,朗朗书声再次响起。“一家一个鸡蛋建学堂”的故事口耳相传,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。
“未来,露营、烧烤、民宿等配套将陆续落地,学堂里的文化宣讲、田间地头的文艺演出,正让历史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。”高赛村党总支书记王秋林介绍,镇政府支持投入60万元修复了淦河古码头,盘活淦河两岸200亩荒地,将高赛村打造成温泉城区15分钟玩一天住一夜的精品休闲打卡地,变人流为资金流,让村民共享“生态+产业+文化”的红利。
从生态美到产业兴,从文化活到百姓富,高赛村用“三色融合”解锁乡村振兴密码。当淦河水继续滋养土地,当古学堂传来新的故事,这片土地正以“望得见山水、留得住文脉、富得了百姓”的姿态,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阔步前行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,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建议消费。文章内容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华谱科仪完成亿元A轮融资,用国际标准打造国产色谱一流品牌)近日,...
感谢IT之家网友小李飞刀1号的线索投递!,小米Redmi显示器A...
截至4月末,量化私募中证500指增、沪深300指增和中证1000...
Hamp;M再关店。在去年关闭了全国首店后,5月28日,Hamp...
,华硕在今年4月份发布了灵耀132023超薄本,只有1cm厚和1...